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!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,请使用这些浏览器。
chrome
Firefox

工具栏

【汽车人】特斯拉涨价与小米定价


特斯拉涨了一点价,无论其初衷如何,给小米定价卸除了一点压力。


文 /《汽车人》齐策


特斯拉是非常喜欢将价格当杠杆用的。这令其两款六七年前的老车(去年改款)能不断从营销层面焕发新意。


3月20日,特斯拉中国宣布从4月1日起,将Model Y的价格上调5000元。另外,8000元保险补贴和最高1万元车漆选择费减免,也在3月底到期。有人认为,综合涨价最高2.3万元。


特斯拉的调价风格


类似言论有带节奏的嫌疑,目的是夸大涨价幅度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“逼单”,即用涨价预期来迫使潜客提前锁单。


与甩库存(HW3.0版本)、订单池满溢、先涨后跌制造落差等猜想相比,前者似乎更合理,更符合特斯拉的操作风格。


特斯拉涨价有预兆。3月15日,特斯拉就宣布,Model Y车型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将于4月1日起分别涨价1000美元和2000欧元。中国这边,消息虽然落后了,但执行日期全球拉齐。



特斯拉这么干也不止一回了,轻车熟路。2019年7月,特斯拉还未真正实现国产化的时候,被问及调价和营销政策,时任特斯拉中国副总裁的陶琳表示,特斯拉的一切逻辑遵循马斯克提出的“第一性原理”(解决问题应该从基本原理、不可推翻的前提开始,简单说就是“从头算”),不过多考虑商业因素。


马斯克的确多次提出并非常推崇“第一性原理”,只不过该原则据说是亚里士多德首倡。陶琳试图跟上老板思维的节奏,可以理解。不过,价格调整决策,面对的制约因素恰恰非常复杂,如果机械遵循“第一性原理”根本无法操作。


将商业问题上升到数学甚至哲学,符合马斯克科技创新引领者的人设。而作为其商业上的助手,这么讲一点也不酷,还有点鹦鹉学舌之嫌。



可以明确的是,特斯拉目前在中国无扩产计划,也很难争取圈外消费者。这个牌子始终执着于卖给能接受其品牌定位的潜客,后者愿意饮用SpaceX、星链、Solar city、马斯克履历勾兑的信息“鸡尾酒”。


这类人群在中国大纵深市场里几乎有固定的比例,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六七年前的老车,仍然有不俗的市场竞争力。无论涨价还是降价,都是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而释放的信息素。这些客户,很可能不会考虑国产新能源,甚至不愿意了解和体验。只要特斯拉把这些筛选出来的“强需求客户”把握住了,就算成功。


雷军认可特斯拉涨价


同样在3月20日,也就是小米超级工厂揭幕的第二天,雷军在社媒表示,非常佩服特斯拉。“电动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,只有特斯拉敢涨价。”



雷军判断的依据是财务。他罗列了特斯拉财报,2023年全球卖了181万辆车,几乎全是Model 3/Y,收入967.7亿美元,运营利润88.9亿美元。就算是特斯拉这么大的规模和这么高的运营效率,其实也只有9.2%利润。


雷军认为,Model 3目前定价24.59万元,如果按照财报运营利润率粗算,需要22.3万元售价才能基本打平。考虑到Model Y销量几乎是Model 3的3倍,利用前者撬动需求,似乎杠杆率更高一些。而当前Model Y起售价为25.89万元,按照同样算法,23.7万元可以打平成本。


9.2%是纯利润,因为特斯拉2023年毛利润为18.25%,而且全年逐季滑落,相比2022年25.75%的毛利率掉了一截,为2019年最低水平。


SU7定价压力来自哪里


据我们所知,特斯拉的全球运营,只有在中国遭遇了最大的市场价格竞争。既然毛利率不断走低,反映了中国市场竞争,那么“不买国产账”的客户,理论上只会在合资新能源和特斯拉之间选择。国产品牌掀起的价格战,应该对其没有影响才对。


事实恰恰相反。这说明,即便客户群体边界异常清晰,也无法阻断同态竞争者的挑战。中国市场并非按照客户偏好,分成彼此隔绝的细分需求条块。市场似乎存在着均匀弥漫的“以太”,足以让价格传导机制畅通无阻。


按照同样道理,凡是认为小米SU7定价不受市场左右,只根据自己成本单方面定价的看法,是错误的。



雷军本人承认,SU7定价上“有压力”。不光是长安奇瑞、吉利、比亚迪等国产品牌在该价位区间部署了一堆车型,小米还应该考虑给后续SU5、SU3(姑且这么称呼)等低级别产品留出空间。


这就是雷军和卢伟冰等人不断申明,不会是14.9万元,也不会是19.9万元起价的原因。


3月28日就是小米正式发布和交付的日子,而去年12月28日被称为“技术发布会”。3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里,小米高层一直受到竞争对手动作的困扰。


很多小道消息互相之间矛盾,有人说雷军正试图说服其他高管,放弃26.6万元起的定价,初始价格下调3万-5万元;也有人说其他高管已经说服老板,先不发400V版本,将36万元的最高价往下打(有保险报价为证),初始价格不动。其实后者也是一种调降,因为400V版本本来就充当入门级配置,砍了之后,800V版本价格就得往下拉。


成本定价机制


传言真假不去管它,反正3月28日就揭晓了。需要明确的是,与其他品牌相比,小米首款车的定价不仅是营销和毛利的问题(纯利肯定是亏的)。


在今年1、2月份的时候,小米就必须搞清楚,自己量产的能力边界在哪里?


很多人不理解,因为整个产线、厂区功能区早就调试完毕,试产也至少做过两轮了,怎么可能摸不清楚产能。



现阶段对小米而言,产能上限只是设计理论上的玩意,即零部件供应全部到位,产线不出任何问题,产品合格率为主流水平,不出现批次性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和节拍紊乱,所有工序和现场调度无须调整,才能达成满负荷节拍。


从上述理想的产能上限,到产线“堪用”,以及考虑单班、双班等因素(初期绝不会上三班),会有很多的产能层级。小米这两个月都在摸索,什么样的生产节奏,才适合自己。


这样的实际产量,就决定了小米现阶段(可能持续一年多)的成本。用财务手段,折算出单车成本,再加一点毛利,就是小米定价的操作空间下限了。《汽车人》猜测,雷军有足够强的财务敏感度,绝不愿意以“负毛利率”开局。


对于成熟主机厂而言,产能与成本的关系,是基本常识,偏偏小米还没掌握。从宣布造车到拿出首款量产产品,刚好3年,已是神速。虽然遭遇特斯拉当年的产能地狱,可能性不大,但真不能指望其生产也能一帆风顺。


这也意味着,算好的成本,还得再留点裕量。如果小米决定采取攻击性很强的定价策略,即贴着计算成本定价,其对手可能非常愿意看到小米交学费。



特斯拉涨了一点价,无论其初衷如何,给小米定价卸除了一点压力,倒是实打实的。如果只考虑财务和生产要素,少被对手带节奏,可能会定出让目标潜客失望的价格。雷军表面上说“小米不怕卷,小米从出生就一直在卷”,但很难从手机和家电营销历史上去揣摩其策略。


真正需要读懂的,是雷军和其他小米高管一再说“会让消费者知道贵在哪里,贵的有道理”这类预防针。若果真如此,小米的定价就是内向型的,和特斯拉的营销逻辑差不多。但两者汽车业务的运营经验,是严重不对等的。


小米是否敢于独立定价,取决于其对生产要素和市场情绪各自权重的判断。【版权声明】本文系《汽车人》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
内容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易车立场

收藏

收藏成功 !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

活动推荐

广告
  • 奖 
  • 抢 
  • 奖 

相关车型

CopyRight © 2000-2023 BitAuto,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   购车咨询:4000-168-168 (周一至周日 9:00 – 21:00) 法定假日除外